2月20日,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,在試點基礎上向全國推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。李克強指出:“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要立足于項目早落地、早推廣,補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‘短板’?!?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由此判斷,國家可能將大規(guī)模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,從而全面帶動城市開發(fā),加快城市化進程。相應地,城市及其周邊工礦企業(yè)的搬遷修復也將進一步提速,城市對水資源的需求將大幅提高。
城市基礎設施主要分為工程性基礎設施和社會性基礎設施。其中,工程性基礎設施指,能源系統(tǒng)、給排水系統(tǒng)、交通系統(tǒng)、通訊系統(tǒng)、環(huán)境系統(tǒng)、防災系統(tǒng)等。
面對國家的這一重大需求,治理修復產業(yè)如何在未來高速成長的10年中,抓住新時代的機遇,強化科技進步,有重點、分步驟解決實際問題,比如:地鐵施工中發(fā)現嚴重土壤污染、污染土壤和修復后土壤的轉運和處置、地下水污染的有效治理等等?;蛟S,有些問題的解決必須轉變治理思路和技術路線。
特此聲明:
1.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的作品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。
2. 請文章來源方確保投稿文章內容及其附屬圖片無版權爭議問題,如發(fā)生涉及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文章來源方自負相關法律責任。
3. 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(fā)表之日內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益。